信息索引号: 113301060025023970/2025-1010412802 文号:
公布日期: 2025-10-22 公开方式: 主动公开
发布单位: 西湖区政府办公室 统一编号:
 
关于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号议案的复函


 

韩*代表:

你们在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《关于优化西湖区人才生态,促进企业与员工双赢发展的议案》(第8号)已收悉,非常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,现答复如下:

一、做法成效

1.聚焦技能提升,增强以技提薪内生力

一是丰富技能培训模式。大力实施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专项行动,推行“岗位需求+技能培训+就业推荐”项目化培训模式,增强技能增收能力。今年以来,开展重点领域一体化技能培训8086人次。二是健全技能评价机制。优化“政行校企”四方联动机制,联合支付宝、杭燃集团等28家试点企业、评价机构实施数字职业工种“一试双证”、“新八级工”技能认定,探索开展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,实施“能级工资”集体协商要约行动,提升职工技能水平。今年以来,新增技能人才5123人。三是完善技能生态体系。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,加快布局建设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,发挥技工院校、职业院校、社评机构等作用,探索“联盟+基地”融合模式,打造技能型“基本单元”,优化培训服务供给。截至目前,新建公共实训基地3家、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3个。四是建立个性化辅导机制。依托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,联合古荡、蒋村、灵隐三个街道,在他们辖区内的青荷驿站举办“人社送春雨、青荷启新程”就业服务专场活动4场,邀请“就业导师”为100余名青年群体提供“一对一”职业指导服务。

2.聚焦数智赋能,促进就业市场高效对接

一是推广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。依托支付宝和高德地图等平台,将就创服务与电子地图有机融合,打造“一掌通、一站全、一链畅”的公共就创服务新模式,以满足求职者的多样化需求。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接入支付宝就业、智联招聘、猎聘、青团社、最佳东方、寻职记、蜜蜂公会7家招聘机构,以及政府侧的“浙里找零工”和就业见习数据,动态提供岗位信息。求职者通过“找工作”模块,可录入个人求职意愿、简历信息,实现人岗智配,简历一键投递,努力实现“人找岗位”与“岗位找人”的“双向奔赴”。二是引入“1号求职机”。推动“1号求职机”进校园(浙工大和浙科大)、进社区(嘉禾社区、青年商务社区)、进商场(西溪天街),与浙江工业大学、浙江科技大学签订“1号求职机”捐赠协议,强化数字赋能服务。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,利用大数据调取个人信息,无需手动填写简历,15秒内生成简历并投递给用人单位,大幅节省前端的岗位筛选时间,提高求职效率,让工作触“屏”可及。三是推广使用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。依托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(浙江人才网)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发布和检索平台,设置西湖区专区,发布最新活动资讯、招考公告,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服务。四是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。目前我区使用的全省仲裁办案系统已具备部分劳动争议预警功能,对申请仲裁三次以上的劳动者进行风险预警,提醒办案人员严格审查。

3.聚焦多元引育,提升人才服务效能

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。创新打造“引凤栖西”校招品牌,赴浙江大学、国科大杭高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安徽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校招活动;联动各镇街举办“家门口”招聘活动,促进人岗精准对接;指导辖区企业申报杭州市就业见习基地,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,举办就业见习招聘会,跟踪见习成效。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招聘活动122场,提供就业岗位6.6万个,开发见习岗位3120个。二是打造人才活动品牌。立足西湖区产业发展实际及高层次青年人才招引需求,策划开展西湖特色的青年人才活动,持续擦亮“青年留杭第一区”金名片。6月下旬,承办杭州市“百名博士杭州行”系列活动,邀请160余名海外博士分组参访紫金港、云栖等产业平台及区内重点企业;组织开展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合作对接会,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引及创业项目落地转化,共发动88家用人单位参与,促成求职意向139人次,达成项目落地意向4个。三是完善就业帮扶举措。聚焦失业人员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,做实“三清三精准”帮扶措施,对省市下发的待帮扶人员逐一联系对接,全面提供“1131”就业服务,推送见习岗位、开展职业指导、技能培训,宣讲就创政策,丰富就业帮扶内容,提升就业帮扶质效,辐射全区11个镇街,帮扶覆盖率达100%。

4.聚焦信用信息,推进信用体系建设

一是严格落实信用信息归集要求。根据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,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实行目录管理。西湖区积极落实国家、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,2025年归集报送5类行政管理信息123 条。社会保险个人参保信息被纳入《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(2023版)》。二是严格落实信用核查制度。依法查询信息主体的信用档案,将不良信息主体列为重点审查和监督检查对象,推动不良信息主体申请信用修复,对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予以限制或禁止。工作经历、离职原因非公共信用信息,现未列入国家、省市失信惩戒措施清单,无法据此限制其在某些高敏感岗位的应聘资格,如果国家出台新的个人征信范围内容,我们将积极按照新规落实。三是推进西湖区信用体系建设。印发《2025年西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》,明确推进数据归集加强信用监管、拓展信用场景等工作内容,并规定“全面推动信用法治化建设,针对已设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措施的领域,进一步落实实施细则,优化操作规范”,深入落实各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,推动形成知信、守信、用信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
二、下一步打算

接下来,我区将根据工作计划时间表,做实做细各项举措,优化工作方法,有效提升工作成效。

1.推动“政行校企”有效贯通。实施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,建立全区技能人才产业培训评价联盟,拓宽“数字工匠”提技通道,开展支付宝、方大通信等试点企业、社评组织“一试双证”等数字工种技能认定工作,开展浙江工业大学、中国美术学院等12家评价机构相关职业工种3-5级职业技能培训认定,加快提升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。

2.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。持续深化“引凤栖西”校招品牌活动,区属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常态化开展“家门口”招聘会,鼓励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,发挥零工市场积极作用,提升岗位匹配精准性。举办就业援助精准服务活动、“职引未来 就业启航”求职能力实训学员班,结合“就业服务日”主题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“零距离”就业体验--企业开放日参观活动、就业援助个性化定制服务,为求职者量身提供“就业导师”职业生涯和成长路径规划服务。

3.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平台。加大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推广力度,完善求职招聘、创业服务、补贴智办、劳动维权、机构查询、政策咨询、索引导航等七大服务功能。在接入招聘机构岗位信息、政府侧“浙里找零工”、就业见习数据的基础上,动态提供岗位信息,根据招聘机构的岗位情况实时调整,自动上线或撤销招聘需求,根据求职者工作经历、求职意愿和所在区域的变化,生成“个人职业生涯模型”,实时调整合适的岗位。通过“想创业”模块,可查询场地扶持、资金支持、导师指导,通过“创业项目入库申请”进行创业项目推广。通过“人社小灵光”AI智能客服,解答就业、社保、工资、退休等人力社保相关九大类近300种事项相关问题,实现求职者、创业者与资源提供方的高效对接。向省市部门建议,在现有劳动争议预警功能基础上,增加企业风险预警查询功能,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下,对于存在虚假入职、恶意仲裁等“职业碰瓷人”进行识别和风险预警,保障企业合法正当权益。

4.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。强化信用信息归集,根据国家、省市要求,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做好数据归集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,及时反馈市发改委信用数据使用情况,提升信用数据质量。强化信用信息核查,以信用核查为抓手,会同相关单位做好对不良信息主体的信用政策宣传和信用修复引导,对严重失信主体严格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措施,促使信息主体爱惜自身信用,增强诚信守法理念,营造诚信良好氛围。优化信用修复服务,关注省市信用修复政策,及时传达相关单位,加强信用修复审核,确保按时完成修复,不符合修复条件等情况及时告知申请对象,提供便利友好的修复环境。

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!

(联系人:高海军,联系电话:0571-89510724)

开云手机入口办公室

 

索引号

113301060025023970/2025-1010412802

文号

公布日期

2025-10-22

公开方式

发布单位

西湖区政府办公室

统一编号

关于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号议案的复函

发布日期: 2025-10-22 17:23

浏览次数:

韩*代表:

你们在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《关于优化西湖区人才生态,促进企业与员工双赢发展的议案》(第8号)已收悉,非常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,现答复如下:

一、做法成效

1.聚焦技能提升,增强以技提薪内生力

一是丰富技能培训模式。大力实施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专项行动,推行“岗位需求+技能培训+就业推荐”项目化培训模式,增强技能增收能力。今年以来,开展重点领域一体化技能培训8086人次。二是健全技能评价机制。优化“政行校企”四方联动机制,联合支付宝、杭燃集团等28家试点企业、评价机构实施数字职业工种“一试双证”、“新八级工”技能认定,探索开展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,实施“能级工资”集体协商要约行动,提升职工技能水平。今年以来,新增技能人才5123人。三是完善技能生态体系。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,加快布局建设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,发挥技工院校、职业院校、社评机构等作用,探索“联盟+基地”融合模式,打造技能型“基本单元”,优化培训服务供给。截至目前,新建公共实训基地3家、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3个。四是建立个性化辅导机制。依托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,联合古荡、蒋村、灵隐三个街道,在他们辖区内的青荷驿站举办“人社送春雨、青荷启新程”就业服务专场活动4场,邀请“就业导师”为100余名青年群体提供“一对一”职业指导服务。

2.聚焦数智赋能,促进就业市场高效对接

一是推广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。依托支付宝和高德地图等平台,将就创服务与电子地图有机融合,打造“一掌通、一站全、一链畅”的公共就创服务新模式,以满足求职者的多样化需求。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接入支付宝就业、智联招聘、猎聘、青团社、最佳东方、寻职记、蜜蜂公会7家招聘机构,以及政府侧的“浙里找零工”和就业见习数据,动态提供岗位信息。求职者通过“找工作”模块,可录入个人求职意愿、简历信息,实现人岗智配,简历一键投递,努力实现“人找岗位”与“岗位找人”的“双向奔赴”。二是引入“1号求职机”。推动“1号求职机”进校园(浙工大和浙科大)、进社区(嘉禾社区、青年商务社区)、进商场(西溪天街),与浙江工业大学、浙江科技大学签订“1号求职机”捐赠协议,强化数字赋能服务。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,利用大数据调取个人信息,无需手动填写简历,15秒内生成简历并投递给用人单位,大幅节省前端的岗位筛选时间,提高求职效率,让工作触“屏”可及。三是推广使用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。依托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(浙江人才网)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发布和检索平台,设置西湖区专区,发布最新活动资讯、招考公告,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服务。四是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。目前我区使用的全省仲裁办案系统已具备部分劳动争议预警功能,对申请仲裁三次以上的劳动者进行风险预警,提醒办案人员严格审查。

3.聚焦多元引育,提升人才服务效能

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。创新打造“引凤栖西”校招品牌,赴浙江大学、国科大杭高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安徽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校招活动;联动各镇街举办“家门口”招聘活动,促进人岗精准对接;指导辖区企业申报杭州市就业见习基地,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,举办就业见习招聘会,跟踪见习成效。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招聘活动122场,提供就业岗位6.6万个,开发见习岗位3120个。二是打造人才活动品牌。立足西湖区产业发展实际及高层次青年人才招引需求,策划开展西湖特色的青年人才活动,持续擦亮“青年留杭第一区”金名片。6月下旬,承办杭州市“百名博士杭州行”系列活动,邀请160余名海外博士分组参访紫金港、云栖等产业平台及区内重点企业;组织开展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合作对接会,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引及创业项目落地转化,共发动88家用人单位参与,促成求职意向139人次,达成项目落地意向4个。三是完善就业帮扶举措。聚焦失业人员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,做实“三清三精准”帮扶措施,对省市下发的待帮扶人员逐一联系对接,全面提供“1131”就业服务,推送见习岗位、开展职业指导、技能培训,宣讲就创政策,丰富就业帮扶内容,提升就业帮扶质效,辐射全区11个镇街,帮扶覆盖率达100%。

4.聚焦信用信息,推进信用体系建设

一是严格落实信用信息归集要求。根据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,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实行目录管理。西湖区积极落实国家、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,2025年归集报送5类行政管理信息123 条。社会保险个人参保信息被纳入《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(2023版)》。二是严格落实信用核查制度。依法查询信息主体的信用档案,将不良信息主体列为重点审查和监督检查对象,推动不良信息主体申请信用修复,对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予以限制或禁止。工作经历、离职原因非公共信用信息,现未列入国家、省市失信惩戒措施清单,无法据此限制其在某些高敏感岗位的应聘资格,如果国家出台新的个人征信范围内容,我们将积极按照新规落实。三是推进西湖区信用体系建设。印发《2025年西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》,明确推进数据归集加强信用监管、拓展信用场景等工作内容,并规定“全面推动信用法治化建设,针对已设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措施的领域,进一步落实实施细则,优化操作规范”,深入落实各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,推动形成知信、守信、用信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
二、下一步打算

接下来,我区将根据工作计划时间表,做实做细各项举措,优化工作方法,有效提升工作成效。

1.推动“政行校企”有效贯通。实施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,建立全区技能人才产业培训评价联盟,拓宽“数字工匠”提技通道,开展支付宝、方大通信等试点企业、社评组织“一试双证”等数字工种技能认定工作,开展浙江工业大学、中国美术学院等12家评价机构相关职业工种3-5级职业技能培训认定,加快提升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。

2.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。持续深化“引凤栖西”校招品牌活动,区属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常态化开展“家门口”招聘会,鼓励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,发挥零工市场积极作用,提升岗位匹配精准性。举办就业援助精准服务活动、“职引未来 就业启航”求职能力实训学员班,结合“就业服务日”主题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“零距离”就业体验--企业开放日参观活动、就业援助个性化定制服务,为求职者量身提供“就业导师”职业生涯和成长路径规划服务。

3.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平台。加大“就业创业一张图”推广力度,完善求职招聘、创业服务、补贴智办、劳动维权、机构查询、政策咨询、索引导航等七大服务功能。在接入招聘机构岗位信息、政府侧“浙里找零工”、就业见习数据的基础上,动态提供岗位信息,根据招聘机构的岗位情况实时调整,自动上线或撤销招聘需求,根据求职者工作经历、求职意愿和所在区域的变化,生成“个人职业生涯模型”,实时调整合适的岗位。通过“想创业”模块,可查询场地扶持、资金支持、导师指导,通过“创业项目入库申请”进行创业项目推广。通过“人社小灵光”AI智能客服,解答就业、社保、工资、退休等人力社保相关九大类近300种事项相关问题,实现求职者、创业者与资源提供方的高效对接。向省市部门建议,在现有劳动争议预警功能基础上,增加企业风险预警查询功能,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下,对于存在虚假入职、恶意仲裁等“职业碰瓷人”进行识别和风险预警,保障企业合法正当权益。

4.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。强化信用信息归集,根据国家、省市要求,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做好数据归集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,及时反馈市发改委信用数据使用情况,提升信用数据质量。强化信用信息核查,以信用核查为抓手,会同相关单位做好对不良信息主体的信用政策宣传和信用修复引导,对严重失信主体严格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措施,促使信息主体爱惜自身信用,增强诚信守法理念,营造诚信良好氛围。优化信用修复服务,关注省市信用修复政策,及时传达相关单位,加强信用修复审核,确保按时完成修复,不符合修复条件等情况及时告知申请对象,提供便利友好的修复环境。

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!

(联系人:高海军,联系电话:0571-89510724)

开云手机入口办公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