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信息索引号: | 2jioo902222200i0jjj/2025-1010402526 | 文号: | |
| 公布日期: | 2025-09-23 | 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
| 发布单位: | 西湖区经信局 | 统一编号: |
|
法定主动公开内容
政府信息公开年报
索引号
2jioo902222200i0jjj/2025-1010402526
文号
公布日期
2025-09-23
公开方式
发布单位
西湖区经信局
统一编号
关于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52号建议的复函
发布日期: 2025-09-23 15:24
浏览次数:
徐力代表:
您在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《关于加快推动西湖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》(第52号)收悉,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经我局主办,区科技局、区市场监管局、区财政局、区商务局、区科创投、紫金港科技城等单位会办,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,现答复如下:
为加快我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、提升市场竞争力,我区各相关部门协同发力,围绕政策扶持、产学研融合、质量提升、金融支持、产业引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工作开展情况
(一)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完善。区经信局结合杭州市制造业相关最新政策,对2022年出台的《西湖区关于促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意见》进行修订完善,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财政支持。区科技局已新修订《西湖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若干措施》,重点优化创新策源、成果转化、主体培育等政策内容,并推出“青鸟计划”,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,引导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型转型。
(二)产学研融合深入推进。紫金港科技城围绕浙江大学建设紫金科创小镇。目前已推动200余家浙大成果转化企业落地,其中4家实现上市;联合云创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建西湖紫金实验室,3亿元专项资金已到位,浙大工研院、浙大科技园已完成运营方案制定。依托西湖大学打造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,一期孵化企业14家(实际入驻8家),包括西湖智能视觉、西湖烟山科技等优质制造业企业,通过校地共建“双螺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”,整合各类资源支持核心技术项目落地。区科技局迭代升级成果转化科创中心运作模式。发挥西湖启真概念验证中心作用,深化“科技工兵”“干部双向互派”“科技副总”等机制,促成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。区商务局依托浙江大学、西湖大学等高校资源,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,积极搭建高效、精准的产学研对接平台,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、项目对接活动,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,支持创新孵化项目建立研发中心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。
(三)金融与要素保障持续强化。区科创投统筹全区科创金融资源,目前西湖区产业基金总规模达166.28亿元,已联合省市组建科创母基金四期、中银AIC基金等,同时联合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。其直投基金累计审批93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,占比达82.3%,为企业转型提供有力资本支撑。
(四)产业引育成效显著。区商务局立足制造业招商工作定位,将招引、裂变、孵化作为产业引育的关键路径。一是加强产业项目精准招引。聚焦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、合成生物、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,布局产业链前沿领域优质项目,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联通发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。二是助推存量企业裂变升级。针对科技含量高、贡献产值多的制造业企业,开展常态化深入走访、精准对接,挖掘企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亮点,匹配企业发展政策要素,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,今年上半年已落地美思特、江南布衣等代表性智能制造项目。
二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努力建设具有西湖特色的新制造业体系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接下来将着力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。
一、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链。立足西湖区的优势资源和现实基础,培育形成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空天信息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,集中优势资源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推动新制造业集群式、高端化发展。人工智能由“云端”到“终端”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建设,重点发展模拟芯片、智能制造等优势赛道,培育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等产业集聚群。人形机器人由“研发”到“商用”。加快构建西湖区人形机器人的整机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应用推广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生态。从核心技术的加速孵化,到国家标准的权威认证,再到千亩场地的实景测试,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(暂名)力争建成全省唯一、全国领先的“技术策源地、场景试验地、标准制定地”。生物医药由“样品”到“商品”。充分发挥浙大、西湖大学及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,组建生物医药创新联盟,加大源头创新力度。鼓励西湖大学开放实验室资源,推进药物筛选平台、临床试验服务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强化与龙头企业、各类机构合作,构建“实验室-孵化器-加速器-产业园区”的创新孵化链条。空天信息从“重器”到“商用”。锚定“千帆星座”国家战略,依托航天五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,聚焦卫星系统研发制造,加快卫星核心元器件产业集聚,实现从“国之重器”研发到产业转化和商业应用。加快探索光电太赫兹通信、高速全光通信、6G前沿核心技术,重点推进算力网络、低轨卫星互联网、超宽带光通信、高速宽带无线接入等方面研究与布局。
二、全面推进科技产业联动。一是大力促进成果就地转化。开展“产学研一体化”合作创新,打通校企合作路径,主动承接西湖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产业化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、第三方机构举办西湖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,为获奖选手团队提供创业补贴、高层次人才认定等奖励,促进技术交流、创新实践和科技成果落地。二是加快探索科创转化新模式。高水平建设环紫金港、环云栖、环之江、环小和山、环老文教五大“环大学创新生态圈”,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。创造性落实山海协作、科创协作、对口协作,发挥城区间人才、环境、空间比较优势,探索“飞地经济”,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跨区流动、落地转化,构建“总部研发在西湖,生产配套在各地”的合作关系。
三、突出抓好企业梯队培育。以市场主体培育为主攻点,按照“创新型中小企业-专精特新中小企业-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”的培育路径,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“新生态”。一是内生“裂变”一批腰部型企业。鼓励珀莱雅、兆能等龙头企业通过内部“裂变”、衍生二级企业等方式新增腰部企业,形成上下游产业生态圈集聚共生。用好小升规专项行动方案和西湖区“四上”企业升规政策,加快新增一批腰部企业上规。二是孵化“蝶变”一批新势力型企业。借鉴省市“链长+链主”工作体制机制,关注永创、林德亚太等行业龙头发展,提高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同效率,形成链主企业带动新势力企业的合作共赢生态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新产品试制计划,鼓励元素驱动、西湖欧米申报研发创新载体,加大新产品首创场景商业化应用。三是招引“聚变”一批高成长型企业。实施“招大引强”工程,瞄准合成生物、机器人等领域建立重点企业引育名录,围绕“总部研发在西湖,规模化生产在外围”的核心思路,用好临安科创飞地,形成“向外辐射+向内集聚”的内畅外联格局。
四、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。以服务直达企业为切入点,打通束缚企业创新发展转型的痛点堵点,塑造政企良性互动“新样板”。一是修订制造业发展政策。动态更新关于促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意见,不断迭代完善细则举措,对通用人工智能、商业航天、人形机器人、合成生物等符合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赛道予以重点支持。二是全程跟进投资融资。会同区发改局、区科创投等部门,探索“耐心资本”、“科创直投”等模式,借助西湖独角兽(准独角兽)企业联盟的共创力量,坚持早期投资、完善孵化体系、创新增值服务,对杭州碱泵、日盛净化、瑞利海洋等“种苗培育库A-B档”企业,开展一对一精准培育。三是不断完善质量认证体系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》《认证机构管理办法》,加强对区内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,提升认证服务水平,为企业开展质量认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,助力企业提升产品标准和市场竞争力。
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!
(联系人:邵琛君,联系电话:0571-89513711)
西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
2025年9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