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政府信息公开 >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>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> 其他专项信息 > 村(居)务公开
西湖区“一菜一早”烹出城市烟火与新潮
发布时间:2025-10-10 10:41:42
来源:西湖报 点击率:

本报讯(记者 张一昀 通讯员 张佳)清晨的文一路与万塘路交叉口,“宋江菜市”早已热闹起来。水浒面馆的拌川香气四溢,柴进海鲜舫提供便捷的代加工服务,一楼新鲜果蔬与二楼生鲜水产交相辉映,转角处的包子铺和卤味店也围满了人。这里,已不仅是买卖食材的地方,更成为邻里日常相聚的“社交点”和年轻人频频光顾的打卡地。 

点亮“菜市经济”新图景 

民生“小事”成发展“大事” 

菜市经济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“菜篮子”,更是推动消费升级、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引擎,也是西湖区深化“六六行动”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。 

“宋江菜市”的蜕变,是西湖区菜场升级的一个缩影。自2023年9月启动“一菜一早”农贸市场品质提升行动以来,西湖区通过硬件改造、管理优化和业态创新,涌现出一批优质市场和经营户。这些市场紧密围绕百姓每日所需的“一菜一早”,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,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抹亮色。 

眼下,西湖区正通过“一场一特色”的路径,以服务品质升级夯实基础,用全产业链思维拓展空间,靠制度创新释放活力,让传统菜场逐步蜕变为融合烟火气与年轻态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 

今年以来,西湖区“菜市”成绩单格外亮眼,全区26家农贸市场总营业额突破9.4亿元。经过改造的市场人气飙升,人流量和年轻客群占比均增长超20%。文二、东山、古荡等菜场成功“出圈”,累计举办58场促消费活动,直接拉动消费800万元,活动区域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超10%。 

特色菜场成打卡地 

经营户迎来“转型春天” 

除了“宋江菜市”,越来越多菜市的生动实践正在西湖区精彩上演。 

在古荡菜市,经营户陈秋霞的肉摊成了“网红打卡点”,她的转型故事正是这场变革的鲜活注脚。“今年,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!”她感慨道,如今的菜市场不再是过去湿漉漉的模样,而是飘着咖啡香、花香和共享厨房饭菜香的社交空间。她的摊位不仅吸引了香港明星翁虹直播带货,五分钟售空肋排,更让她从“守摊人”变身为“美食顾问”,随着微信客户群持续扩大,生意迎来“第二春”。 

同样迎来蜕变的还有文二菜市。“跨界混搭”秘籍藏在菜市的各个角落——通过引入咖啡、烘焙等20家新潮业态,打造“宋韵小吃街”“称心书房”,实现从“菜篮子”到“菜生活”的转型升级。如今市场一铺难求,商户营业额暴增86%,日均客流量高达1万人次。 

从宋江菜市的水浒主题,到古荡菜市的“网红”肉摊,再到文二菜市的多元业态,西湖区的“菜市经济”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。这些市场不仅保留了熟悉的烟火气,更注入了年轻的活力,让“买菜”这件事变得时尚而有趣,真正成为市民愿意停留、社交、体验的美好生活空间。 

标准、数字、共建发力 

让“网红”菜场“长红” 

如何让这股菜场新风持续吹拂?西湖区从标准化、数字化和共建共享等多维度入手,为“菜市经济”注入持久动力。 

在规范引导方面,全省首个《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》团体标准已发布,该标准融入了数字化管理理念,明确各方责任,并创新设立“先赔后付”机制,全力守护消费者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西湖区同步推出了区级《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办法》,从食品安全、环境卫生等多方面为菜场进行常态化“健康体检”。 

数字化则为菜市装上了强劲的“推进器”。例如,与蚂蚁集团合作的“西湖人气菜市”项目,通过设计特色主题形象、为商家配备智能收款设备、发放消费券等方式,显著提升了菜场的吸引力。数据显示,参与活动的11家菜场日均交易额增长显著,支付宝新用户也持续增加。 

此外,“大场帮小场”的结对帮扶机制也已建立。像文二菜市、古荡农贸市场等“明星”市场,将通过经验分享、资源对接等方式,带动周边市场共同提升。其中,西溪花园市场计划引入西溪湿地水产资源,打造独具特色的“西溪鱼市”,让市民的“菜篮子”里能装进更多“湿地鲜味”。 

从一碗早餐、一餐蔬菜出发,西湖区正以匠心与创新,将“菜市经济”这篇民生文章写得活色生香、流量十足,让百姓的“菜篮子”真正装满获得感与幸福感。